动态详情
全国首个监测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的标准在京诞生
北京日报2020年05月09日浏览(11962)次

 

地下管渠实时流量是多少?透水砖到底留住了多少水?含有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应该截流多少更科学?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监测标准来解决。记者今天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,由市水文总站编制的《城市雨水管渠流量基本要求》已正式完成,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,城市排水监测数据将有全新标准。

 

降雨发生时,绝大部分落到地表的雨水需要通过地下管网排走,积而不走就会发生内涝。但多年来,水务部门对地下排水管网的流量并没有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。

 

“排水管深埋地下,看不见摸不着,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水到底进没进管线。”市水文总站相关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,前几年,在中心城区的一条道路发生了1米深的积水,相关单位都到了现场,有人认为是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不足,有人则认为是河道顶托造成,但实地探访发现积水根本没有进入管线,因为落叶太多挡住了雨水箅子。“如果当时能够迅速知道排水管网的流量,就能马上找到原因,迅速处置了。”

 

很多城市都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要开展铺设透水砖、加建蓄水池等一系列改造,“改造投入很大,但没有方法知道这些措施留没留住水,留住了多少水。”这位负责人又打了个比方,透水砖厂家说透水能力为60%,但并无有效办法来实际检验,新标的出台将成为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有效抓手,通过对地下雨水管渠的水量监测,检验海绵城市的实际效果。

 

前几年,北京对部分易积水的下凹式立交桥进行改造,专门建设了蓄水池,还单独设置了初期雨水池,将可能含有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和再处理。但初期雨水应该截多少流量,截流多长时间,也没有科学标准,往往靠经验。另外,城市规划过程中,地下管线的流量与城市的防涝能力是否匹配,也缺乏评估标准。为此,《城市雨水管渠流量基本要求》应运而生,而这也是全国首个监测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的标准。

 

这位负责人介绍,新标规定了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监测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方法,对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、分布式布设等进行解释;对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监测的断面选择、设备安装、监测频次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方面提出总体要求,对不同尺寸管涵的流速传感器布设要求进行了规定等。

 

目前,方庄、亦庄和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已经启动了雨洪排水管网监测试点应用。在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,已有紫云南街、东夏园地铁站、玉带河南大街等10个点位开展应用,对试点区域的圆形管网和方形涵洞开展流量监测。

 

比如在玉带河南大街的主干排水管渠的出口处,工作人员会将3至5个感应探头架设在内壁上,将采集、存储、供电、传输等配套设备安装在检查井,监测系统每5分钟采集并发送一次信号,实时监测流量,为城市防洪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。

 

目前,负责本市城区、回天地区和城市副中心排水管网的北京排水集团也将启动试点应用,未来将陆续推广。